top of page
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 2022
Hong Kong Visual Art Criticism Incubation Programme 2022
學員文章
計劃概覽
由1a空間主辦的《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旨在發掘及培育本地視覺藝術評論人,推動香港藝術生態的討論、寫作與紀錄。自2017年,計劃以獨立藝術機構為本,並與不同專業視覺藝術工作者及資深藝評人合作,為有志深造視藝評論的文化愛好者提供各種形式的評賞訓練,包括講座、展覽討論及寫作評閱等。
來到計劃的第五屆,我們將更進一步探索視覺藝術書寫的不同面向。歷屆課堂皆專注於生產展覽評論,並著重走入展覽場地中觀察和對話的過程。今年,除了研究展覽空間本身,我們將更為加強延伸討論,希望觸及展覽背後的策展過程、藝術家創作生涯、藝術論述及整體生態的討論。在活動形式方面,三個小組將涵蓋更多形式的書寫訓練,包括作品評論、藝術家研究、紀錄,並將進行更多議題討論、訪問藝術家、閱讀文本等練習,全面提升寫作能力、組織力、批判力及藝術知識。此外,嘉賓座談將邀請到不同藝術工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分別回應小組當中的議題,補充相關的歷史背景與論述。
為了鼓勵學員持續書寫藝評,我們今年為計劃新設了一個Instagram專頁 (@1a_artcritic) 及網頁,並將與網上媒體時刻導賞員Free Walk In 和映畫手民Cinezen合作。在2 - 6月期間,導師將於每組挑選優秀的學員文章刊載於平台上,相關作品必致稿酬。我們期望能為學員提供一個持久、自主的藝術文章刊登平台,致力營造本地藝術評論生態。
計劃框架
- 計劃以「小組課」為主軸,並以「嘉賓座談」為延伸,引領參加者在計劃期間完成個人藝評寫作(至少2篇)-
【共10堂】
+
【共3堂】
計劃框架 :【小組課】共十節 ,三組選一
我們今年希望加強計劃互動性,故增設小組數目及課節,並縮減每組人數,期望讓學員有更多與導師及同儕之間的交流機會。三組導師分別為專業評論人阿三、張煒森與吉瞑水,每組將包括展覽討論、寫作工作坊、文章圍讀及嘉賓交流幾種活動,各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藝術評論與書寫。小組將遊走於香港本地舉行的視覺藝術展覽,進行以展覽的作品、藝術家、主題及議題為本作討論交流,並就學員在課程期間遞交的文章進行深入診症與討論。
小組 導師 小組主題及內容 上課時間
A
吉瞑水
「場域特定與藝術實踐」
探索書寫藝術的可能性;關注創作與空間的互動,以及藝術家與不同機構合作、在不同場地展出的思考和經驗。
星期六,15:00 – 17:00
2月19日、2月26日、3月5日、3月26日、
4月2日、4月30日、5月7日、5月14日、
6月4日、6月11日
B
阿三
「成為藝術同行者」
藝評人是聆聽者,聽得見各人創意;
藝評人是研究者,翻出歷史的脈絡;
藝評人是作者,以文字寫出藝術;
藝評人是毅行者,經年累月拼湊文化藍圖。
本藝評小組將從走訪及紀錄藝文活動開始,一字一句寫下我城的藝術創作與相關議題。
星期日,11:00 – 13:00
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3月27日、
4月3日、5月1日、5月8日、5月15日、
6月5日、6月12日
C
張煒森
「追蹤藝術家創作實踐及生涯」
以藝術家創作實踐及生涯的藝評書寫為主軸,重點分析藝術書寫的準則,防止寫作以概念先行,並適度加入有關「創作」 及「策展」的概念,探索由藝術實踐、生產,到理論、書寫評論的距離。
星期日,15:00 – 17:00
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3月27日、
4月3日、5月1日、5月8日、5月15日、
6月5日、6月12日
*每組皆會有1-2個課節邀請到其他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進行交流,名單將於開課後公佈。
*各位可於報名表中選取較合適的時間表,我們會盡力嘗試配合你的選項。
計劃框架 :【嘉賓座談】共三節 ,三節均須出席
嘉賓座談將穿插於小組課之間,提供延伸討論與補充。活動邀請到資深視覺藝術工作者馮美華、盧樂謙及丁穎茵主講,當中他們將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與藝術家身份、研究及藝術生態相關的議題。
講者 主題 上課時間
2
馮美華
本地藝術空間的生成、運作與限制
4月23日(星期六)15:00 – 17:00
1
盧樂謙
藝術家暨策展人的身分與角色
3月19日(星期六)12:00 – 14:00
3
丁穎茵
資料研究與藝術評論
5月28日(星期六)15:00 – 17:00
計劃詳情
-
計劃日期:2022年2月19日至6月12日
-
計劃對象:任何有志深造視藝評論的文化愛好者, 有藝術寫作經驗與背景者將獲優先考慮
-
地點:1a空間及本地各大藝文機構(稍後公佈)
-
語言:廣東話
計劃收費
港幣$4000/ 13節,每節2小時
凡2022年1月28日中午12時前報名
將享有早鳥優惠可獲減免港幣$200
阿三
香港藝術家、藝評及寫作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修畢藝術碩士(創作)及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他的創作經年思索文字、文學與繪畫的關係,文學性之於當代繪畫的契合。
近年展覽包括「The Name Red」(2021)、「Everyday Practice」(香港及紐約,2019及2020)、「一夕餘地」(2019)及「在詩的港口」文學實驗計劃(2016-17)等。曾入選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高美慶教授藝術史獎學金等,著有《文本有相》及《Everyday Practice》等展覽小書。
他曾任《秋螢》詩刊編輯及香港文學館理事,《楊東龍:就是繪畫》作品集及《藝術 醫院 廿五年》編輯;現為大專兼任講師、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藝術評賞計劃「時刻導賞員」負責人,及電台藝術節目嘉賓主持。
導師簡介
(排名不分先後)
吉瞑水
藝評人。偏好 #視覺藝術 及 #劇場表演 。重視創作人與觀眾的交流互動,喜以 #經驗對接 、#場域特定 、#參與式藝術 等角度切入作品。
張煒森
張煒森,2006 年取得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學位,09 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 究碩士學位,現為「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執委、「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 會員。張煒森關注當代藝術展覽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中衍生的問題,藉此延伸展覽的詮釋空間。現專注藝評等藝術書寫工作,亦為藝術家和策展人。策展項目 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17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6 藝 術新秀獎(藝術評論)」。
盧樂謙
從事藝術創作及文化策劃,多以繪畫、雕塑、裝置及文字發表作品。
現為南豐集團文化總策劃人。
嘉賓簡介
(排名不分先後)
馮美華
1977至1985年間馮美華曾創作十餘部獨立實驗短片。1986年她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至今放映作品共二十餘部。其中作品曾於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獨立短片展中放映,部份曾於海外放映。她並把錄像推展至裝置及劇場創作。她也關注數碼藝術的發展。1994年她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獎學金往紐約參研錄像藝術。1999年她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發展獎學金」(錄像裝置藝術)。她亦屢任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獎評判。馮美華現從事獨立錄像藝術創作/藝術行政/教育/策劃/評論工作,並且是民政事務局和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和評審員。
丁穎茵博士
丁穎茵現為獨立策展人及研究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後赴英修讀博物館學,在學期間曾於布里斯托巿立博物館、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樸茨茅斯巿立博物館等工作。近年多與大學及藝術機構合作進行策展項目,以創意形式發掘本土歷史的多元論述。其研究範圍在於不同觀眾群的文化想像及其文化消費的好尚,從而思考藝術文化如何塑造香港的公共生活。曾參與 的展覽項目,如「識見香港﹕老照片的時光」(香港城市大學,2016)、「火花﹗新藝遊」(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2017)及「樂山樂水樂根園」(明愛社區發展服務,2019)。
媒體夥伴
注意事項
-
是次《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所有活動將根據政府最新的防疫安排進行,成功之參加者或需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或出示疫苗記錄進入部分上課及活動場地。
-
是次《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之活動或有機會因應疫情及政府防疫措施而作出改動,請密切留意電郵或官方專頁了解最新情況。
-
為營造一個大家能安心出席面授課堂的環境,主辦機構將會在活動場地提供防疫用品,請參加者遵守防疫措施,以及保持社交距離。
-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529-0087或電郵info@oneaspace.org.hk 聯絡我們!-
小組課
嘉賓座談
計劃概覽
計劃框架
計劃詳情及收費
報名方法
導師簡介
計劃收費
學員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