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工變奏 -「未竟之狀」
- Helen Leung
- Feb 14, 2024
- 2 min read
Updated: Jan 15
Helen Leung
未竟之狀 (Unfinished: The Invisible Condition) 由李曉婷策展,邀請八位藝術家蔡鈺娟、何兆南、葉偉靖、劉家俊、羅玉梅、凌中雲、勞麗麗和韋邦雨在WURE AREA參展。展場部分作品,如劉家俊的重讀本(2023)及韋邦雨的兩張《山河變奏》系列作品與錘子裝置邀請觀眾共同「創作」,改變展示方式。展覽中看似生活的碎片,是藝術家已經完成作品中的展示與註解。未完成(Unfinished)是作品還是另有所指?
改造《山河變奏》地景
韋邦雨的《山河變奏46》(2022)以短釘牢固穩在白牆上,白色軟底板佈滿釘與釘痕。《山河變奏》系列以零碎原子筆線條組成抽象的地景,《山河變奏46》以俄羅斯詩人曼德爾施 塔姆作品《我在屋外的黑暗中洗滌》為靈感,白色的空白部分如星鹽映照在黑墨水濃淡而分的山河。作品未以玻璃框架保護,以開放形式展現,容許觀眾觸碰、與展品互動。觀眾通過以錘子把短釘固定在作品的軟底板上的動作,強調物料薄而透光的特質,讓更多光線穿透紙張。揼釘的動作亦打破作品場域靜態展現,開啟與作品對話的空間。另一張《山河變奏8》未如《山河變奏46》般展示在白色軟底板,畫作摺疊好,像露營地圖放在凌中雲的《紮營》空間。
重塑與重生
《山河變奏46》畫面中,抽象線條對照由觀眾加工的駐留印記,完成屬於作品的未竟之狀。當作品退去畫框保護,觀眾所加上的釘痕改變韋邦雨本身的畫面設計,導致作品無法賣出。隨著展期日增變多的痕跡會「破壞」還是增加「意義」展現?
在「未竟之狀」展覽中,似乎意義建立比物理性的破壞多。「加工」後的畫作,讓觀者更切換觀看山河白景的角度。未完成 (Unfinished) 的部分由觀眾與作品的互動,探索觀者與藝術家之間微妙地互補、互相啟發的關係。作品在完整、完成的狀態延伸山河想像,回應未完的命題。《山河變奏》系列在為期約一個半月的展覽後,以變更的狀態回到藝術家手上。物理釘痕與為作品賦予新的能量,從「已完」狀態也許觸發藝術家下一次重塑作品的契機。由觀眾主導的揼釘「創作」方式與作品美學處理一致,可見改造的行徑是藝術家具預測性的實驗。
「未竟之狀」策展以相片、裝置、錄像展示物理上已完成作品,打破觀眾只可遠觀不可觸碰藝術品的慣例, 豐富作品的觀賞方法和意義。作品以外的想像不停重生 (relive),形成未完、現在進行式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的存在。
—
展覽資訊
「未竟之狀」
展期:25.11 - 17.12.2023
策展人:李曉婷
參展藝術家:蔡鈺娟、何兆南、葉偉靖、劉家俊、羅玉梅、凌中雲、勞麗麗和韋邦雨
地點:九龍灣宏照道 11 號寶隆中心 B 座 7 樓 707 室 @wurearea
時間:1pm - 6pm (逢星期三、四休息)
Recent Posts
See AllChan Lok Yiu Our species is constantly held spellbound by natural wonders. And it explains the eager flocks of local trippers who visit...
Helen Leung Retrospective /ˌrɛtrə(ʊ)ˈspɛktɪv/ - looking back on or dealing with past events or situations. Retrospective...
鄭因喬 韋邦雨的作品 (我忘拿作品資料) 韋邦雨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是子筆水墨紙本,畫面上有釘子及釘孔。大概 A4 的宣紙經過水墨的渲染、原子筆描繪的線條及零散的小洞,托在 A2 左右的底紙上。底紙後有張同樣大小 1cm 厚的不織布,整幅畫隱約地與白牆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