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皆宜的何倩彤
- 阮寶輝
- Jan 26, 2024
- 5 min read
Updated: Jan 21
阮寶輝
每當觀賞何倩彤的作品,我都會發現她很喜愛以不同的文本或元素蘊含其作品創作當中,如電影、文學、社會事件、國際政治等,她在我的腦海中有兩重的身份 - 既是一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閱讀家。從她歷來的展覽便可略窺一斑,如:2015 年個展《伊卡洛斯聳聳肩》中以左右手抄寫抄寫鍾玲玲《愛蓮說》書信、2017 年《也許明天他們會為我們死》製作七本立體的「隧道書」等等⋯⋯ 由此可見,她是愛好閱讀之人。然而,近年的展覽則偏向運動、或自身失眠為主題的展覽,究竟原因為何?近日,她與《後話》出版社及作者葉梓誦合作,為其著作擔任插畫工作。她是如何構思其插畫?讓我們在這重新認識不同面向的何倩彤。
這次訪問較為特別,並不是「一對一」而是「六對一」與身在台南旅遊的何倩彤來一場 Online Speed Dating(線上快速約會)式的訪問。
(一):對不同 Text 充滿飢渴感的何倩彤
雖然認識何倩彤的藝術創作大多從文學作品着手,如引言所述的 2015 年個展《伊卡洛斯聳聳肩》的《愛蓮說》書信,她總是給人一種愛好文學的形象,甚至令找她幫忙的策展人有點誤會。如訪問中她提及:「有些策展人找我(做展覽),會有一種落差的感受。策展人期望其本人一定是很文學,結果她 Reference(參考)了其他文本。」她更以字典為例,說明常人會想字典不是文學的一種,但何倩彤卻認為字典是一種文學,其作品參考不一定只集中文學。回望她過往的創作生涯,從她 2012 年《吾友烏有》系列以電影為素材或 2020 年《死皮》以一些消逝之物表達出具政治隱喻的作品甚或今年 4 月展出以失眠為主題的個展。由此可見,她是一位創作素材多元且抱持對不同文本抱持飢渴感的藝術家。這有助藝術家提升其創作 Sense 及從事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一點。
(二):閱讀習慣及《斷層路徑》的插畫創作構思
何倩彤身為一名喜愛閱讀的藝術家,近期閱讀書籍的習慣可說是發生了一些轉變。她坦承近年少看了文學,若以自己選擇書籍來閱讀最近會多看了一些人類學、運動及數學類型的書籍。而數學類的書籍則大多是科普類的數學,她頗喜愛閱讀理科人的傳記,因為完全與她不同的「系統」。
而且,令她最深刻哪國數學家是日本的數學家,但她形容自己不會記起他們的名字、研究什麼學說的名字⋯⋯ 反而會好記得他們好生活上的東西。例如有一位好喜歡特地搭新幹線幾小時,接着拿了疊 A4 紙及數支鉛筆,全程在列車上計數。他會覺得好開心。我成日都會記住他們(數學家)的點滴。他們說的學說當下我會覺得好正,但看完後會冇哂,她完全不是一位「理科腦」的人。如果我想要番個啲野,她會特意去翻看一次。所以通常數學類的書她不會扔掉。因為她不會想起書本的內容,隨時讓自己看回一次。可見,大部分修讀藝術科或從事藝術家行業的人不甚愛好數學。若然是喜歡必定會記得其公式與理論學說。另外,何倩彤每日都有一個小目標 - 「書本有個目標,不論多忙都好,每日規定自己至少要看 100 頁的書,什麼類型的書也可。文字多大或多小也可,以達成看到 100 頁的目標。這是我的習慣,你看厚厚書本都只是不是 3、400 頁,看 3 日已經看完或你看看 20 多頁內容很沉重的書,跟著看一些「閒書」(偏輕鬆類)。電影方面,以前多看些,現在則比較隨心。」
《斷層路徑》的插畫創作構思
我:輝
何:何倩彤
我:近日都知道你與後話合作為《斷層路徑》擔任插畫工作,想問是先看完整套書才創作構思還是先創作後看書?
何:呢一次我睇哂稿先,因為都⋯⋯ 一時時⋯⋯ 有時候作者與出版社好(強)硬或與其設計有關。例如他們(作者與出版社)分好了呢個 Chapter (章節)咁排或他們已想好每個 Chapter有一張畫,(他們)已經說明要什麼插畫我擺到幾後;因為我一定覺得作者優先、出版社 Concern(憂慮)為優先,做插畫方面我唔會好自我,唔會有啲畫要放幾大、擺邊度⋯⋯ 我好聽話嘅,但我會開會,我會有好多意見,例如邊段要畫或對稿有什麼看法,一切看睇情況。有些好清晰我要什麼,那我就可以看執行的位置;有些則沒有什麼想法,只想要幅畫,我就會放擔俾意見。所以是睇情況、睇作者。
(三):「刺點」與靈感
何倩彤的創作靈感可以說是源自於羅蘭巴特《明室》的著作中的「刺點」(Punctum),他提出一個概念,刺點是照片中的細節,令你像被「某個東西拮了一下,有種莫名其妙甚至命名不了哪種(被拮)的感覺是什麼?但總是當你看一幅畫或攝影作品的時候,其實並不多解說且沒有什麼特別文化或社會方面讓你分析。語言說不出,但總是會想哪張圖或畫面,腦海裡就像有一枝針拮住你令你有痛的哪種感覺。每個人的刺點因人而異﹐刺點因此帶有強烈的私隱感及保護性提高。
在何倩彤的「刺點」源自於傷害她最深的人,令她夜不成眠、發惡夢的人。最終無法處理轉變成她創作的靈感。這呼應她訪問前半部說過:「我自己呢⋯⋯ 通常⋯⋯ 我不敢說是為了要做創作,所以要接觸文學作品或去看電影啦!咁功利嘅關係,只不過日常生活都不只文本,你會接觸很多人的故事,甚至我交友 App 哪些人係咪?其實日常生活所有嘢我覺得有咩拮到我、有咩令我有少少痛的感覺?我個腦不斷反覆想着某些嘢,接着我久而久之⋯⋯我處理不了就會變成我創作的東西⋯ 」
再者,她亦提及 2014 年後曾有一種憂鬱的感覺,對世界或其他東西保持「徒勞無功」的感受。當時她嘗試用文字去梳理負面情緒,但無果。後來在一個機會下接觸拳擊運動,找到一個出口去發泄便愛上了拳擊運動。
後記:
訪問後半部,當我問及何倩彤以一個字或形容詞自己會是什麼?她思索很久未能回答,更問身邊朋友。其朋友回覆說:「獅子座」。她只能以非常負面的形容自己作品是「損人不利己」。因為她常選擇困難方法,令到她及她的團隊都非常之辛勞。最後,以一片歡笑聲中作結是次訪問。
Recent Posts
See AllChan Lok Yiu Our species is constantly held spellbound by natural wonders. And it explains the eager flocks of local trippers who visit...
Helen Leung Retrospective /ˌrɛtrə(ʊ)ˈspɛktɪv/ - looking back on or dealing with past events or situations. Retrospective...
鄭因喬 韋邦雨的作品 (我忘拿作品資料) 韋邦雨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是子筆水墨紙本,畫面上有釘子及釘孔。大概 A4 的宣紙經過水墨的渲染、原子筆描繪的線條及零散的小洞,托在 A2 左右的底紙上。底紙後有張同樣大小 1cm 厚的不織布,整幅畫隱約地與白牆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