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難梳之痛作為動力 – 專訪藝術家何倩彤
- 陳世浩
- Jan 24, 2024
- 4 min read
Updated: Jan 21
陳世浩
搜索何倩彤這個名字,映入眼簾的除了藝術作品,還有「豆瓣用戶何倩彤看過 5125 部電影,讀過 2802 本圖書,聽過 958 張專輯‥‥‥ 」。若說一個人一個月讀一本書,能活到一百歲,便讀過 1200 本書。那麼現年 37 歲的何倩彤經已讀過兩世人的書。乍看這行字,她更像是個文學創作者、評論人。這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展出的地點並不是藝廊而是書店 – 今年 9 月新出版的本地作家葉梓誦的文集《斷層路徑》,她便為書本添上封面和插畫。
何倩彤與文學有如此不解之緣,未有刻意高舉它,「我未必會定義我的素材是文學,其實有電影、社會事件,是文本(text)」。她甚至有意摘下這個別人貼上的標籤,「有些策展人找我都會有個落差,以為我一定很文學」。談起這些創作指涉,何反而把它們形容為「痛」– 像羅蘭巴特《明室》裡的「刺點」(Punctum),「反覆在你腦裏面,好像有根針刺到你有痛的感覺」。
痛的展露
言談間,何總不時把「痛」一字掛在嘴邊。傷痛似乎充斥何的生命歷程裡。被問到影響她創作最深的人,本來表達清晰的她頓然有點支吾,嘴裡吐不出名字。她最後沒有把創作「歸功」於任何一位老師,而是「傷害得你最深,夜不成眠發惡夢的人」。
從 2014 年起香港掀起不同社會運動,隨疫情而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這些社會衝擊,成為不少香港人的創傷,但不同人回應社會創傷的方式迥然不同。
何倩彤 2020 年的個人展覽《沼澤地》似乎有意捕捉這種「痛」,像《死皮》展示九組如今不存在國家的國旗。這種死亡意象並非無獨有偶,不時在她以往的作品出現,像 2017 年個展《也許明天他們會為我們死》便以虛構作品中死去的角色為題材。被問到出現這些死亡意象,「與其說是死亡,不如說是一些消逝了的東西」,何認為「一去不返、世界或制度失敗了東西」是她一直感興趣的。
化痛為力 捕捉消逝
個展《沼澤地》以後,何倩彤與友人藝術家冼朗兒、藝評人查映嵐攜手,於 2021 年在灣仔富德樓成立運動空間 POWWOW ,開辦詠春、泰拳、巴西柔術等運動課程。何今年 3 月的個展《習慣每夜三點四十九我準備去戰鬥》,更是有別以往以文學、電影文本為基礎,首次以「動」為主題,將 POWWOW 的駐留經驗融入作品﹕把不同運動的動作化成作品《武林》那星空上的星象圖、在《無咩事我返出去》將她的泰拳教練代替原本隱沒在草叢迷因的 Simpsons。
可是創立 POWWOW 的她並非運動健將,她開始積極投入運動始於 2014 年。她直言那時的「憂鬱」,「好像覺得失敗了,但什麼都做不到」。把她從厭世狀態拉出來的,卻是好友的無心插柳之舉,「身邊有個朋友說想減肥,不如一起去打拳,便幫我付錢」。她指自己習慣花很長時間做決定,卻忽然間答應了。
「第一次我是很辛苦、辛苦到下課後說不出話」,沒有運動習慣的她,首次接觸運動量大的泰拳自然吃不消,但泰拳沒有把她嚇怕。後來她朋友打了一個月便「消失」,她卻不知不覺沉醉其中,哪怕每個星期打三晚也從不缺席。她笑說自己也解釋不了堅持至今的魔力,但也不時勉勵 POWWOW 的學生,「即使是很辛苦堅持,只要你找到喜歡的東西,就會繼續做」。
何倩彤當時已習慣以文字為主的靜態思考。忽然踏入運動的經驗給她很大衝擊,「好像你從來沒有看過文學書,然後你三十多歲第一次看到那般衝擊」。同樣是「刺點」,何形容運動截然不同,「運動所得到的(感覺)很稍縱即逝的」,一切在電光火石間完結的。當她想再捕捉這種感覺時候,她便想一試再試,卻發現這種感覺像是「一次性」,並非完全重複。
何倩彤﹕這個地方需要更強壯、更健康的個體
何倩彤發現很多想不通的事情,難以單靠用文字閱讀梳理,需憑藉「身體」訴說,「有些東西可能你是要哭一場,或者你是要抱著一個人、出去跑步來解決。不是說你所有東西變成一張畫,就能夠解決」。她認為運動梳通了她部分文字無法處理的思緒,打開了她「另一個感官世界」。過程中也讓她變得強壯,「我覺得這個地方需要更強壯、更健康的個體,我們才會變成一個更強壯的整體」。
POWWOW 在今年 3 月結束營業,何倩彤沒有就此停步。即使沒有了兩位同伴合作,何仍繼續堅持。她於 9 月再在富德樓辦另一個運動空間 – Good Night,繼續提供不同運動課程。儘管空間營運上充滿辛酸,但她認為 POWWOW 所累積的社群是她繼續堅持的動力,「再開 Good Night 可能是一種集體意志,大家都覺得這件事還未完結」,所以才有再辦空間的決定。
Good Night 或許也是何倩彤給經常失眠的自己的寄語。她很喜歡,同樣是失眠人的美國作家 Bill Hayes 作品《Sleep Demons》 裡的一句說話 – 形容失眠的人其實是在夜裡活着的人。Good Night 的網站,解釋 Good Night 既是「晚安」也是「良夜」,「長夜難明,也許一直待不到天亮,那就把黑暗的日子活成良夜罷」。
Recent Posts
See AllChan Lok Yiu Our species is constantly held spellbound by natural wonders. And it explains the eager flocks of local trippers who visit...
Helen Leung Retrospective /ˌrɛtrə(ʊ)ˈspɛktɪv/ - looking back on or dealing with past events or situations. Retrospective...
鄭因喬 韋邦雨的作品 (我忘拿作品資料) 韋邦雨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是子筆水墨紙本,畫面上有釘子及釘孔。大概 A4 的宣紙經過水墨的渲染、原子筆描繪的線條及零散的小洞,托在 A2 左右的底紙上。底紙後有張同樣大小 1cm 厚的不織布,整幅畫隱約地與白牆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