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待渡: 如何去等待與過渡

高曉君


有別與以往觀展的經驗,這次觀眾是要在北角渡輪碼頭等待指定的時間,才能進場觀看,這種等待彷彿與展題「待渡」有所呼應。觀乎現今社會的狀況,究竟這次展覽想表達的是一場怎樣的等待與過渡?


綜觀整個展場環境,並不如一般光亮明朗,反而是處於一種昏暗冷寂的局面,再配以玄妙的音樂作伴,就好比一個沉思者的心靈。他要過渡的現狀絕非容易舒泰,但卻又不見得他的等待是焦躁難耐,反而是一片冷靜沉默,甚或還帶點希望的等待。 這從場內重覆出現的頌缽、鞦韆椅、風鈴裝置等展品可得知一二。


首先是那鞦韆椅子,它包含了椅子其中一項象徵意義──等待。然而,它卻比一般等候室的椅子少了一份凝重感 ,因為它允許你蘯來蘯去啊 。藝術家選用了鞦韆椅可能就是正正反映了藝術家自己待渡的心情與取態──淡然面對,即使身在黑暗的劣境當中,也要懷着希望繼續搖動着。再配合那由白瓷片組成如風鈴般的裝置來看,鞦韆的搖動順而驅使風鈴如波浪般舞動,以及發出清脆的聲響,讓人有如置身海邊,獨個兒在那裏慢慢消化與接受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波浪。


再望望那轉動的頌缽,在黃燈的襯托下,禪修的意味更為顯現。在這波濤洶湧的世代,修練平靜的心才能安然等待與渡過。如果頌缽的聲音能夠突出一點就更好,畢竟只有形而欠神韻 ,頌缽的精神就難以舒展出來。


說起黃燈,不得不提場內有窗的一角。那裏柔和的黃光與場內冰冷昏暗的藍光形成強烈對比。也許亦因為這種溫暖,觀眾都彷佛成了飛蛾,紛紛飛向那光源處,圍爐取暖。仔細觀看下,窗上的故事都是有關現今港人在生活上的等待,尤其是在這政局動盪、疫症肆虐的時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去等待及過渡這個時艱 。他們的例子或多或少與我們自身的經驗有所重疊,令當中的共鳴感增強。在溫暖的黃燈映襯下那些飄浮於維港的文字故事好像在告訴觀眾:我們並非孤獨一人,而是肩並肩地一起努力等待成功過渡的一刻。


此外,場內還有一角放置了一些水柱,水柱內沉澱着無數塊陶泥片。據了解這是一個互動裝置,觀眾把刻畫好的 陶泥片放進水柱內,讓它沉下去 。這種行為好像叫觀眾把自己所執着的、耿耿於懷的好好放下,讓它隨時間沉澱 並消失於水中。這種方法又是否令一種面對過渡難關的方法?


這個不足一小時的「待渡」,看到的是藝術家們待渡的方法與心態。作品雖然放在同一空間,卻又獨自盛開着。這可能大減展覽的連貫,但想深一層,我們日常又何嘗不是在同枱食飯、各自修行?這次的展覽也許令人感到共鳴、啟發,又或疑惑。不論如何, 離開北角碼頭後,觀眾仍需要自行決定如何面對自身的待渡。

Comentario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