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主辦及1a空間合辦的「竹 ‧ 地 ‧ 人 ‧ 和」計劃今年初夏正式啟動!
鹽田梓「竹 ‧ 地 ‧ 人 ‧ 和」計劃源於倡導本土鄉間文化復育的「人文景觀策略」,融合建築、保育及文化因素,以「人文景觀 ‧ 生態建築」新形態探求、呈現村民與市民協同維繫的永續生活遺產。
我們不停展望文化傳承、生生不息,是次計劃亦由此出發,選址西貢鹽田梓村,在鄉間搭建一座生態竹亭,通過傳統竹藝學習、音樂、藝術等多種形式 ,與參加者一起營造、感知當地濃郁的人文氣息。
*此計劃為會員限定,凡成功報名者會自動成為計劃會員
—
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Human Landscape)」是一種推動原生景觀和本地文化共融的理念,人文活動從此能夠基於本質、自然而然地開展。
當下城市急速擴張,形成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地」的概念被削弱,同一社區的人習慣了遷徙,為了生計奔走他方。地區之間來往穿梭的生活方式在逐步淡化本地人的地方意識。
鄉間的原生文化,源於滋養社區的一方水土,整體環境飽含緊密的人文關係,日復一日的社區生活,從物理、文化、心靈層面給予居民歸屬感。
因此,「人文景觀策略」倡導鄉間文化復育,以「生態竹建築」新形態,識別原生景觀及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探求、呈現村民與市民協同維繫的永續生活遺產。
—
竹 ‧ 地 ‧ 人 ‧ 和
鹽田梓島上竹林聳立,作為「風水林」以庇佑鄉里,悠悠歲月中,「竹、地、人」已互為所依,三者關係不言而喻。
「竹」,不單是文人彰顯韌性與風骨的代表,更是可再生的天然材料,被視為環保與可持續的建築方式。以前鹽田梓的居民傳統農耕、製鹽等生產活動的工具亦大量採用竹材製作。取材天然、環保生態,是本地人文景觀持續發展的要點。
依「地」而起,是次項目在鹽田梓搭建一座竹亭,以環保竹材、搭棚師傅的傳統 手藝配合當代設計並以協同營造的理念,使之成為一個技藝傳承的生態平台。將此生態竹建築為開端,引發村民與市民共同實踐,眾「人」協同規劃。
「竹、地、人」交融之下,鄉間文化「和」諧永續是我們提倡復育的目標。即使生態竹建築拆除,參與者連結一方水土的故事也能留下,延續鹽田梓本地文化。
—
主辦單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
合辦單位:1a空間
贊助單位:香港大學 杜鵑 (1972) 基金
支持單位:鹽田梓村務委員會、鹽田梓鹽光保育中心
合作夥伴:陳煜光師傅、滿竹跨世代
名譽顧問:鄺心怡建築師(保育專家)
社交平台:Instagram @e.corotunda, Facebook E.CO Rotunda 竹 . 地 . 人 . 和
活動報名:Eventb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