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區文化藝術節2013/2014之創意銀髮在龍城作品成果展 《開口笑,畫寫跳》: 銀髮藝術展覽是個動詞 Jan 11, 2014 - Jan 26, 2014 |
---|
九龍城區文化藝術節2013/2014之創意銀髮在龍城作品成果展 《開口笑,畫寫跳》: 銀髮藝術展覽是個動詞
Jan 11, 2014 - Jan 26, 2014
@1a空間
策展人:吳瑪悧
協同策展人:張晴文、梁美萍
參展藝術家/機構(香港):CoLAB、MaD 創不同、文晶瑩 、方韻芝 、民間博物館計畫 、何國強+胡家偉+影行者 、李曉華+張子軒+張蓉+陳穎斯+葉建邦+羅至傑+黎朗生 、活化廳繼續工作組+街坊、楊秀卓、鄭炳鴻+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畫 、聲音掏腰包、簡梁以瑚
參展藝術家/機構(台灣):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素香、弗耐‧瓦旦、吳耿禎、阮金紅、周靈芝、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侯淑姿、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黃博志、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廖億美+好多樣工作室、劉國滄、澎葉生+蔡宛璇、蔣耀賢/財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吳瑪悧+竹圍工作室、蘇育賢、觀樹教育基金會
《開口笑,畫寫跳》: 銀髮藝術展覽是個動詞
在工業資本主義領航下,人的價值早跟機械等同,都以生產力為依歸,貪新求快,只要多,不可停。退休後的長者,常難聽地被形容為用完即棄的廢紙,跟「衰弱」、「無用」、「過時」及「負擔」等字眼連成一體。在當代藝術世界裡,不論作為觀眾、創作人、評論人,長者更是長期缺席。但這代表他們沒有藝術創造力嗎? 當然不。
位位銀髮都是一本看不完的小說。但,他們不應只是被看,被照顧,從上而下被憐惜的對象,其實,他們一樣可以起動,表達跟年輕人不同的情感經驗、藝術感知、生活實感。他們的藝術創作潛力或被戰火
侵吞、或被生活磨蝕、或欠缺鼓勵而被年歲一一壓下。
由九龍城區議會及九龍城民政事務處合辦,1a空間協助籌劃的九龍城區文化藝術節2013/2014之創意銀髮在龍城的作品成果展,就是跟九龍城區銀髮街坊朋友互動的階段性成果。自二零一三年十月開始,由1a空間設計及執行課程內容,並提供基本的藝術及技術支援下,以免費公開的方式,讓九龍城區內六十歲或以上的銀髮街坊每星期參與三組工作坊,包括「自在說」、「自然畫」及「自由舞」,用較互動、開放及有趣的方法誘發點與點的連線,包括長者跟年輕藝術家、長者跟不同的藝術創作媒體、長者跟自己的身體、長者生活空間及藝術空間的連接,同時,努力打開獨特有趣的互動經驗。
也許,長者的作品,美學上沒有突破,也未必有驚喜,但要是看過他們起舞時的美麗、畫畫時的專注,說故事時的剔透,就知道,在適當時間給他們一支筆、一張畫紙、一個手鼓或一段音樂,就有不一樣的可能。
另一角度來說,這個展覽展出的是經驗、關係及笑聲。事實上,社群及社區藝術都不是幾個月可以完成,因為關係網絡才是其中的要角。我們過去幾個月,每個星期跟長者談天、說笑、舞動、打鼓、寫生,都只是創建空間上的可能,真正以孩子的眼光觀察,以自由的心境舞動,以豁達開懷的心情分享私密故事的是他們:一班走過戰火、經歷香港變遷、等待重建、生活經驗豐厚的九龍城區銀髮街坊。而他們的生命力,反過來,影響我們參與的藝術家。因此,當中互動的有機關係,也是展覽的一個重要部份。
《舞.聲.道》(二部曲)音像裝置展18.04 - 10.05.2014 |
---|
《舞.聲.道》(二部曲)音像裝置展
Apr 18, 2014 - May 10, 2014
@1a空間
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 媒體實驗室」呈獻
《舞.聲.道》(二部曲)音像裝置展
以道家哲學為框架,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舞交融,
迸發不一樣的化學作用
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成立的「CCDC 媒體實驗室」,不單嘗試走出劇場既定表演空間,更跨越表演藝術的界限,將舞蹈與視覺藝術結合,呈獻《舞.聲.道》音像裝置展。《舞.聲.道》整個項目分為兩部分:首部曲「自然森林版」是一場環境舞蹈,已於3 月22 及23 日圓滿結束,吸引了逾1,200 人蒞臨山頂柯士甸山遊樂場觀賞演出;二部曲「石屎森林版」是一個多媒體互動音像裝置展,將於4月18 至5 月10 日假牛棚藝術村1a 空間展出,以現代藝術的角度窺探中國傳統文化奧秘。
從道學出發,融匯古今
香港知名音樂人、實驗音樂靈魂人物李勁松(Dickson Dee)提供概念,夥同屢獲香港舞蹈年獎、舞而優則編的邢亮於城論「道」,以道家的九宮、八卦與五行元素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萬物五行相生相剋為人熟識,Dickson 卻希望從新的角度演繹傳統哲理,通過多媒體藝術裝置和環境舞蹈在自然森林及石屎森林兩個不同的空間中展示,折射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環境破壞,提倡環境保護、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訊息。
一段互動的旅程
《舞.聲.道》二部曲將於1a 空間舉行,在有限的藝廊空間中,Dickson 按九宮、八卦和五行設計與佈置影像、多媒體及聲音裝置,觀眾透過操作特別研發的應用程式,依據自身生肖屬性參與一場互動遊戲,於音樂、環境聲音及影像互動中走一段私密的旅程,在煩囂的都市中重獲一片安祥寧謐。4 月17 日開幕禮當晚更設舞蹈示範,由邢亮編舞,其後舞蹈錄像及多媒體裝置將原地展出。
《舞.聲.道》是城市當代舞蹈團於2013 年成立的「CCDC 媒體實驗室」所製作的節目。透過民政事務
局「具競爭元素的資助試驗計劃」的支持下,發掘舞蹈與多媒體的無限可能,帶給觀眾非一般的舞蹈觀賞
體驗。
*4 月17 日晚上七時半將舉行開幕禮暨舞蹈表演,歡迎各位傳媒朋友參加,須
預先登記,請將姓名、電話、所屬報章/雜誌名字電郵至 amy@ccdc.com.hk。
節目查詢:2329 7803 / info@ccdc.com.hk
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相關節目詳情,請參閱www.ccdc.com.hk / http://ccdcmomentum.weebly.com
請加入CCDC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ccdc.page),發掘更多詳情
走出視藝室 楊秀卓學生作品展 | |
---|---|
走出視藝室 楊秀卓學生作品展
May 16, 2014 - Jun 13, 2014
@1a空間
從不相信在四幅牆圍著下搞教育。
我必定帶學生走出班房,走到社區和街頭學習,那裡有許多不同的生活面貌,
學生直面不同的思想衝擊和體驗,在各方面的刺激下才可以成長,學懂思考,
那是困在教室死讀教科書沒法做到的。
我深受70年代一齣電影Pink Floyd 的 「迷牆」所啓發,不想成為學校的共犯。
18年來,一直嘗試開拓教學空間,由意識型態到情感教育,都希望不受彊化的教學模式所限制。
以藝術融入生活議題,將教學扣連整個民主發展,緊隨世界和社會變化,
培育學生成為一個有批判思維和肯承擔的公民,實現一個合乎人性的公民社會。
在路上 On the Road 關於創意媒體,我們想說的是…21.06 - 05.07.2014 | Seeing your voiceAllison Hung |
---|---|
Daily Chorus_1Angson Chow | Daily Chorus_2Angson Chow |
Daily Chorus_3Angson Chow | La Deriva_1Diptee Thapa |
La Deriva_2Diptee Thapa | Two Holes_1Hanz Au |
Two Holes_2Hanz Au | SE CirculationKaren Hau |
Wing_01Shon Myokyung | Wing_07Shon Myokyung |
breathe in breathe outYan Wai Yin |
在路上 On the Road 關於創意媒體,我們想說的是…
Jun 21, 2014 - Jul 05, 2014
@1a空間
策展人:黎肖嫻
〈在路上〉由本地資深藝術家黎肖嫻博士策劃,展示八位年輕藝術家探索未知領域的路途,重點在於過程,發現是一串經驗。作品在策展人與藝術家反覆碰撞之際成形,大部分為跨媒體實驗,如繪畫裝置、行為藝術攝影、聲景與局部動態攝影裝置;互動性也是一大特色,藝術家們嘗試藉此拓寬觀賞體驗,探索「創意媒體」的多重可能性。
八位年輕藝術家同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處於創作歴程的起步點,卻文化背景各異,如洪昀、孫妙京、迪普蒂‧他柏分別來自台灣、南韓、印度,區樂恆、周潤富、侯嘉琳、漢越禧、忻慧妍則是香港土生土長。區樂恆為數字搖滾樂隊話梅鹿結他手,忻慧妍目前是亞洲藝術文獻庫(AAA)PageNEXT 計劃成員,周潤富與漢越禧早於中學年代已參加 ifva,兩人的作品皆曾成功入圍青少年組決賽。
感觸生活,化為創作,或拿著創作素材做實驗,可以是很個人的事;要拿出來讓別人品嘗、參與、啟發對話,那需要一道怎樣的橋?這就是〈在路上〉最想探索的,也是八位年輕藝術家學習展出所要經驗的。
策展人黎肖嫻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同時為跨界藝術創作者,亦為本地新媒體群體「文字機器創作集」的創立人。她的錄像、裝置和數碼作品如《景框戲門》、《隱城。懸浮半空》、《1906-1989-2012: 廣州 – 香港 – 安吉》、《看得見的聲音。聽得見的形象》等曾在香港、紐約、倫敦,巴黎、奧柏豪森、巴塞隆拿、臺北、上海和首爾等短片、紀錄及實驗片節,以及多個當代藝術展覽中發表,包括〈2003香港藝術雙年展〉、〈平衡世界〉(2011-12)、〈聽覺摹寫〉(臺北2012)、〈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主題展(2012-13)、〈2012香港當代藝術獎展覽〉(2013)等。黎肖嫻關注年輕人創作歷程的喜與樂,曾多次策劃以年輕藝術家為本位的展覽,如〈微敘事〉(2006, 2011, 2012)、〈圓。遊。會〉(2005, Para Site)、〈拾荒。偵探。遊戲。定位。〉(2010)等。
從繪畫到文字、錄像、互動裝置,〈在路上〉涵蓋了多樣的媒介實驗。孫妙京(묘경)結合感應器與電腦程式的作品《翼》,大膽質疑「專業」與「業餘」藝術創作孰高孰低,並探索在智能手機時代的觀賞可能性。現居於西班牙的他柏(Diptee Thapa)設計了一個長線藝術計劃,在漫遊間以異鄉人的眼光省視不知名的鄉郊小鎮。攝影之於她既是紀錄,同時亦是與周遭人事物此時此地式的結連,她精心萃取旅程片段,讓觀眾自由建構敍事。周潤富以聲音為切入點,呈現我們慣常忽略的生活細節,喚起我們聽的功能,試圖重新掌握已然異化的日常生活。侯嘉琳的 30x3 每日一記思緒圖騰,天天求變,箇中藏着的是甚麼珍寶,必須通過展覽一起發現。
展覽選址在牛棚1a空間舉行。為是次展覽提供場地贊助的1a空間座落於牛棚遺跡,乃前衛藝術團體,過去曾舉辦多個實驗性展覽如《滴溚 滴》、《啟德河是/不是一個隱喻》等。
參展藝術家
區樂恆、周潤富、侯嘉琳、漢越禧、洪昀(台灣)、孫妙京(묘경)(南韓)、Diptee Thapa(印度)、忻慧妍
非非12.07 - 27.07.2014 |
---|
非非
Jul 12, 2014 - Jul 27, 2014
去年同事因幫其兒子籌備有關循環再造的美術功課,特意在市場多買了小紙盒裝的牛奶和小膠樽飲品,飲用後便有足夠的材料拼湊功課。他還特意向我借了一支熱溶膠槍工作。今時今日這樣的美術習作或比賽已是司空見慣,作品大部份都合乎規格,展示出廢品再用的可能和美麗,可是它們又真的做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嗎?如果沒有那習作,同事可能不用多買那些即棄包裝飲品,而減少了廢物產生,亦沒有需要用熱溶槍而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究竟這些習作又可否彌補其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損耗?
"非非"就是把上述典型現象誇大,借環境保護、關注北極熊為名,製作雕塑及裝置展覽。透過展場裡層層遞進的演繹,由充滿玩味、會結冰的北極熊銅雕塑到列示製作雕塑展覽而產生的種種廢料及污染,揭示這藝術背後的黑暗與作品原本議題的衝突。邀請卡及部分展場內印附有 QR code 指示觀眾在網上瀏覽更多有關這展覽製作的詳盡資料和討論,通過這些紀錄和回應作為一項粗略的統計,估算這展覽計劃能否達至環境成本上的收支平衡。藉著這自我檢視創作過程,除了讓觀眾體現到創作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也希望喚起他們對自己生活小節的關注。「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子‧養生主》其實"非非"只是以環保為切入點,推而及之,把這概念套用在其他多樣複雜的當代議題上。人們為求達到某些目的而可能用了錯誤的手段,更甚的是手段把原先理念扭曲。因此無論藝術家或是觀眾都應盡量透徹了解事件和自己所做的一切,避免因外在的名目而可能墮入隱性的陷阱。
計劃英文譯名“isn’t’s own isn’t”是選取自著名美國詩人康明斯 E. E Cummings 的詩作“darling! because my blood can sing”,這是首有反戰意識的情境詩。
“......or here)let pitiless fear play host
to every isn’t that’s under the spring
- but if a look should april me,
down isn’t’s own isn’t go ghostly they
......”
那裡的”isn’t’s own isn’t”帶有一種自我否定,對自己無力的無奈感。在此便假借成原本理念與衍生手段之間的否定,人們到了尾段才發現自己被玩弄而所感到的無奈窘態。
其相連同步作品"收糠",現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視覺藝術碩士2014年度畢業展展出。展期至七月二十八號。
詳情請參閱: http://www.mvagradshow.com/2014/portfoliodetail.php?s=28
葉建邦個展:「黑偏白的恐怖, 白偏黑的幽默」 胡兆雯個展:「藍色彼岸花」 06.09 - 28.09.2014 | Impossible missionYIP Kin Bon 2014 video |
---|---|
Stuck in thereYIP Kin Bon 2014 Digital print on paper | Stuck in thereYIP Kin Bon 2014 Digital print on paper |
Self-PortriatYIP Kin Bon 2014 Digital print on paper | In the wrong placeYIP Kin Bon 2014 Hong Kong Basic Law booklet |
In the wrong placeYIP Kin Bon 2014 Poker from Mainland China | A monument to Hong Kong peopleYIP Kin Bon 2014 Newspaper |
BlankYIP Kin Bon 2014 Newspaper, wood | Speech from Qiao xiao yang, 24th MarYIP Kin Bon 2013-2014 newspaper, 250 zipper bag |
What are you doing todayWU Siu Man 2013 Single channel video 5''10, 3"05, 2"50 | We kept silent for a whileWU Siu Man 2014 Single channel video 1"30 |
We kept silent for a whileWU Siu Man 2014 Single channel video 1"45 | They were happy not in spite of their sadness but thanks to it WU Siu Man 2014 Single channel video 5"20 |
I met a girl who named HeatherWU Siu Man 2014 Mixed media | Somewhere in that behindWU Siu Man 2014 Single channel video 3"05 |
葉建邦個展:「黑偏白的恐怖, 白偏黑的幽默」 胡兆雯個展:「藍色彼岸花」
Sep 06, 2014 - Sep 28, 2014
@1a空間
葉建邦個展:「黑偏白的恐怖, 白偏黑的幽默」
「我需要一種帶有想像力的勞動來抵抗生活的無力感,有時甚至覺得稱不上抵抗,極可能只是掩蓋著生活的無可奈何。無力感來自四周的荒謬,當荒謬正以一個超乎想像的速度蔓延時,面對著被控制和不合常理的事情,個體比從前變得更加渺小。」
展覽的起點始於讀報的習慣,我一直留意著被報導的香港。在讀過《喬曉陽於2013年3月24日在香港立法會部分議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後,我開始在報紙搜集講話的字詞以作為荒謬憑證,嘗試在帶有自身脈絡的文本內作出反駁,終於在既有和想像之間找到了一點控制權。在過程中漸漸發現「報紙」、「紙」、「攝影」的一些可能性,延展出《給香港人的紀念狀》、《捆》、《錯置》等作品。
寫於2014年 夏,香港
胡兆雯個展:「藍色彼岸花」
彼岸花依賴殘留在亡者身體上的養份,發芽生長,開滿通往亡靈世界的道路,引領逝去的生命前進。每一朵彼岸花都是一個褪色的生命,茫茫花海是亡靈唯一可見的風景。沿路幽香彌留,輕輕喚醒死去的記憶。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18.10 - 23.11.2014 | 鳳珠蘇育賢 2012 |
---|---|
俾唔俾 得起? 未存在的故鄉 (第一部)何國強 + 胡家偉 + 影行者 2002-2013 | 勞動轟拍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 陳素香 2005 |
問 #5 <臨時工一份藝術與社會的問卷>吳耿禎 2013 | 失婚記阮金紅 2012 |
雪姮與小孩A、B 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侯淑姿 2007-2012 | 家. 園周靈芝 2014 |
海市蜃樓 -- 台灣閒置公有設施攝影計畫姚瑞中 + 失落社會檔案室 2010-2014 | 你想改變甚麼?聲音掏腰包 2014 |
如果我是文晶瑩 2014 |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
Oct 18, 2014 - Nov 23, 2014
@1a空間
近年台灣與香港的藝術家與非營利組織體認到藝術具教育、讓人重新思考生活態度的功能,積極投入對公民意識、社群生活、文化資產等議題的關注,發起多項具創意的倡議和行動聯結。
媒合兩地的「與社會交往的藝術」,期望透過展覽、工作坊、論壇的對話,深入認識此藝術表現在各自社會所代表的意涵與影響。
展覽時間及地點|
香港|2014/10/17-11/23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顧明均展覽廳 & 1a Space
台灣|2014/12/9-12/21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C5倉庫
策展人|吳瑪悧
協同策展人|張晴文、梁美萍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
1a Space
參展藝術家/機構(香港)|
CoLAB
MaD 創不同
文晶瑩
方韻芝
民間博物館計畫
何國強+胡家偉+影行者
李曉華+張子軒+張蓉+陳穎斯+葉建邦+羅至傑+黎朗生
活化廳繼續工作組+街坊
楊秀卓
鄭炳鴻+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畫
聲音掏腰包
簡梁以瑚
參展藝術家/機構(台灣)|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素香
弗耐‧瓦旦
吳耿禎
阮金紅
周靈芝
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
侯淑姿
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黃博志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廖億美+好多樣工作室
劉國滄
澎葉生+蔡宛璇
蔣耀賢/財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吳瑪悧+竹圍工作室
蘇育賢
觀樹教育基金會
龍城藝彩樂悠悠 牛棚藝集Dec 06, 2014 - Dec 24, 2014 |
---|
龍城藝彩樂悠悠-牛棚藝集 作品成果展
Dec 06, 2014 - Dec 24, 2014
@1a space
「龍城藝彩樂悠悠—牛棚藝集」由九龍城區節日慶祝活動籌劃工作小組轄下「文化藝術活動」活動小組主辦,九龍城區議會和九龍城民政事務處合辦,並由1a空間推行。此計劃邀請區內街坊參加創意工作坊,及後舉行為期十六天的作品成果展,連結藝術家、參與者和九龍城社區。
在「牛棚藝集」的牽引下,參與者放慢腳步走過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藝術家示範以不同切入點觀察社區,大家同看路邊店舖小物,看十三街唐樓的生活痕跡,在天台俯瞰社區的變化與發展;由觀察開始,然後紀錄,思考,再以攝影、拼貼、文字、布藝及偶發行動表達想法與印象。
在連續幾個周末的工作坊,我們看着創意悄然生成,當中的過程,是這次成果展側重展現的面向。但我們也深知,這樣的連接是暫時的,參與者在有限的時間訪尋過土瓜灣之後,還會不會持續關注這個地方,會不會深化觀察與創作,都未可知,唯一可肯定的,只有因這次人與人、人與社區連接而留下的淡淡印痕,以及對於「2014年秋/土瓜灣」這個特定時空的一點想法。
過後,沙中線終會建成,舊樓終被拆毀,但我們始終記得曾齊聚於這一刻,在繼續進步的城市之中,向我們的社區投以關注,以觀察者與紀錄者的身份,為社區留下記憶的註腳。
參與藝術家: 吳家俊、鍾惠恩、楊秀卓、劉鈞妍、查映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