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Artist09.01 - 06.02.2015 | 塞滿劉寶欣 混合媒體 |
---|---|
快樂酵母沈詠翹 雕塑與裝置 | 散步軼事馬安兒 陶瓷與平板印刷 |
Tans-Mortem Portrait of My Mother, Evelyn Jenewein Chung 鍾正 裝置 |
Pre Artist
Jan 09, 2015 - Feb 06, 2015
@ 1a空間
1a空間由即日起,推出全新的年輕藝術家展覽——Pre-Artist,為大家介紹四位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應屆本科畢業生:鍾正、馬安兒、劉寶欣、沈詠翹。
Pre-Artist的展覽名稱,是由四位應屆畢業生命名。名稱不但巧妙地表達他們的意向,亦同時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面對著生活、家庭、朋輩的比較、自我懷疑等各方面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很多人都會在畢業後的兩年放棄成為藝術家。但四位應屆畢業生希望透過今次展覽,向公眾表示他們渴望成為藝術家的決心。
這次,1a空間擔當一個特別的角色,不僅提供展覽場地,更建立一個鼓勵性的展示平台,讓展出者透過籌備正式的展覽,鞏固其專業知識。1a空間作為非商業的藝術空間,旨在給予年輕藝術工作者另類的視野,探索未來藝術的可能性。
四位應屆畢業生的藝術創作,有別於主流藝術和藝術市場的趨勢。他們對所屬的媒介和物料有著獨特的觸覺,驅使作品更能忠實地表現其所思所想。
鍾正和馬安兒的作品主要探討有關「家」的議題。鍾正透過影像和錄像創作,嘗試重訪母親的過去;馬安兒透過說故事的手法,運用陶瓷作為繪畫的載體,表達她嫲嫲(祖母)生命的脆弱感;劉寶欣運用油彩的厚塗法,再配上現成物在畫面上的碰撞,呈現她對空間壓迫的探討;沈詠翹以裝置藝術表達其最內裡的情感,透過懸掛經特別處理的麵包,有機的形狀呈現著肢體瓦解的感覺,有如法蘭茲‧卡夫卡的異化和法蘭西斯‧培根的扭曲。
小心空隙07.03 - 27.03.2015 | 香港走過的道路尹麗娟 2015 陶瓷,錄像 |
---|---|
blank葉建邦 2014 纖維板,報紙 | (失靈)回帶機查映嵐 2015 卡式帶音軌,幻燈投影 |
完美的腳吳家俊 2015 石膏,繪圖板,畫紙 | 在城市採摘的花草鍾惠恩 2015 混合媒介 |
做壞了的作品﹣從森田芳光《其後》取來的一個電影定格 ; 做壞了的作品﹣從費穆《小城之春》取來的兩個電影定格 馬琼珠 2011, 2015 ; 2010,2015 粉彩,鉛筆,墨水,收藏級打印 | 我抹走了塗鴉鍾正 2012 攝影 |
關於距離、時間、記憶的草稿張景威 2015 裝置 |
小心空隙
Mar 07, 2015 - Mar 27, 2015
@1a空間
空隙:介乎於範圍與範圍之間,狹窄得難以盛載任何事物,一種空間的剩餘,可以於一秒內出現或消失。關閉的門徹底分隔兩個空間,然而若留下縫隙,即暗示窺視的可能,甚或勾起探看的欲望,故事由此展開;也就是說,空隙常常是可能性誕生的場所。
《小心空隙》是1a空間策劃小組首次籌辦的展覽。新成立的策劃小組成員包括尹麗娟、吳家俊、查映嵐、馬琼珠、張景威、葉建邦、鍾正、鍾惠恩八位背景與專長各異的藝術家及藝評人,是次展覽展示八人的最新創作實驗,從個人小歷史的挖掘,到直接或間接指涉社會議題與集體記憶。
與此同時,在1a空間步入第十七個年頭的當下接手策劃項目,小組不免停下來自我詰問:到底在這個年代、這個時空,堅守「另類藝術空間」的陣地意味着什麼,需要面對何種困境與挑戰,如何另類,怎樣藝術?
經過九十年代以還全球藝術風潮的轉向,對立式的抵抗與顛覆早不再被視為另類空間理所當然的姿態。重新出發的 1a空間視「連結」為關鍵詞,近年1a空間的項目常以在地文化關懷及跨界知識傳遞為核心,我們將繼續朝這兩個方向努力之餘,亦會致力建立關係、創造更多可能性、構築對話空間。未來我們將積極連結不同類型的藝術空間,開拓藝術評論平台,並透過藝術家駐留計劃、座談分享活動及中長期項目,進行跨地域交流及跨領域實驗。
批判性仍然是我們肯定並堅持的價值。我們以「越界」來概括我們對批判性的想像,從藝術媒介的定義,到藝術與生活、政治、社會狀況之間的界限,都會是我們探索的範圍。我們願意從抽空語境的「白盒子」中把藝術挪開,轉而把目光放在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交錯與疊合,在不斷變動的縫隙中找尋重新定義邊界的可能。我們要做的絕不是劃地自限,而是通過不斷地協商和催生討論,持續在各種界線之上冒險,以藝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微小革命,創造屬於我們時代的獨立藝術空間。
不/一樣06.05 - 29.05.2015 | 無題馬琼珠 2015 墨水、存檔打印照片上鉛筆素描 |
---|---|
The Sketches of Giorgio Morandi's Still life 馬琼珠 2013,2015 墨水、粉彩紙本; 墨水、紙 | 月亮代表我的心林嵐 2015 霓虹管、學生桌、瓷土、錄音器、播放器 |
無題一莊藝勤 2015 摺檯、碗 2015 Folding tables, bowls | 無題二莊藝勤 2015 摺檯、陶瓷 |
無題三莊藝勤 2015 摺檯、碟 | 刺生陳育強 2015 陶瓷、木、鏡子、光管、叉 |
不完美的完美余偉聯 2015 青花瓷板、繃帶; 顏料、燈箱膠片; 樂燒圓形球體、石膏; 錄像、循環播放、迷你電視機; 藍色墨水、紙本、急救箱 | 假瓷器: 光害程展緯 2015 現成物 |
不/一樣
May 06, 2015 - May 29, 2015
@1a空間
「陶瓷」(ceramics)這名詞指用黏土造成並已燒製的器物,當中隱含傳統與文化背景,並植根於原材料的應用和手工藝的製作。然而當代藝術的發展已經將重點從手藝轉移到概念,從原材料轉到現成物的應用,從單一性發展到多樣性的信息傳遞。當今世界充滿了擬像,當代藝術傾向于媒體創作和影像泛濫。策展人尹麗娟藉這次展覽探討陶瓷創作與擬像論述的差距,旨在伸延當代陶瓷藝術的可能性。
參加這次展覽都是不同範圍但非陶瓷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皆以陶瓷創作展出作品。尹麗娟試圖看看當他返回到「基本」與「單一」地創作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但這次展覽完全沒有給藝術家創作方的限制,旨在收集結果以及探索各種可能性,所以基本上祗要他以陶瓷創作。
展覽期間將會公開舉行由當代藝術策展人、 研究員和學者組成的小組討論,探討陶瓷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差距。
展覽結束後還將安排多場不公開對話,每次都由一位參展藝術家 、一位陶瓷藝術家及策展人談論創作經驗及想法等,談話內容將留作進一步整理及研究,望有機會將硏究資料出版。
策展人:尹麗娟
參與藝術家:莊藝勤、陳育強、程展緯、林嵐、馬琼珠、余偉聯
初白06.06 - 28.06.2015 | 關於黃色雨傘 ; 關於加沙兒童 (I) ; 關於加沙兒童 (II) ; 關於疾病 陳清華 2015 油畫布本 60cm × 92cm ; 60cm × 92cm ; 60cm × 92cm ; 64cm × 128cm |
---|---|
自設的忌諱張康生 2015 塑型物,油彩、錄像投映 | 半佰、半白鍾緯正 2015 |
芝麻、塵土、漂浮木朱秀文 2015 香樹樹根,羊皮 ,芝麻 | 經過海浪洗刷的建築廢料劉紹增 2015 |
Home sweet home I and II利志達 2015 水彩畫 114cm x 117cm | 在雨傘運動中帶著攝錄機遊走盧敬華 2015 錄像一 《直面不》2015, 約20分鐘 ; 錄像二 《水隼情懷》2015, 約20分鐘 |
Sonic meditation exercise III麥海珊 2015 聲音作品:8分23秒 | 回到曾經屬於我們的那裏尹麗娟 2015 陶瓷、小麥草、音樂 120cm x 78cm x 110 cm |
初白俞若玫 2015 詩 |
初白: 時光淘身,恆沙變白
Jun 06, 2015 - Jun 28, 2015
@1a空間
這是個聚焦在中生代藝術家的展覽。「世代」除了是雨傘運動的關鍵字,在當今香港特定的社會脈胳下,也拉動了文化生態、媒體發展、經驗論述、身份建立、靈性改變等等。五、六十後藝術家踏入中年,是漸熟的陽光,微白的火焰,也似被日月拍打的恆沙,時光掏身,變色潔心,進入別樣的生命階段,身體和心智都起著不同的變化,開始感應歷史的重量,生命的無常,或重探、或確認一直緊守的價值,作為中生代的藝術家如何面對自身的精神變化? 在急劇的社會變動下,如何看待時間?
展覽希望能以藝術表達個人在群體的感思,帶出更多相關的討論,並拉開對中年的簡單定型,呈現既獨立又多元,既成熟又鮮活的六十後的生命風景。
策展人: 俞若玫 (銀青乒乓)
參展藝術家:
陳清華 (繪畫、文本)
張康生 (多媒體)
鍾緯正 (多媒體)
朱秀文 (音樂、動作)
劉紹增 (裝置)
利志達 (繪畫)
盧敬華 (錄像)
麥海珊 (裝置 )
尹麗娟 (陶藝)
俞若玫 (文本)
文學刺青:墨成肉身11.07 - 23.08.2015 |
---|
文學刺青:墨成肉身
Jul 11, 2015 - Aug 23, 2015
@1a空間
「讓文學寫在身上,書本與我們常在」
2013年底,香港文學生活館於於灣仔富德樓開館,特意策劃「文學刺青」藝術計劃,邀請不同領域的作家、藝術家、文化人及知名人士,自選關於香港文學的書籍拍攝。書名,透過書法墨韻寫在選書人身上,並以人像攝影形式展示對文學的決志。《文學刺青.墨成肉身》攝影展覽正式展示整輯33張照片,打造文學、書法及攝影的創作關係,該展覽亦為首屆由民間籌辦的「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焦點活動。
作家現身,是顯示香港文學在場的姿態,而各人之選書如西西《我城》及也斯《雷聲與蟬鳴》等,更是述說本土文學發展的標誌讀本。刺青,是不能磨滅的身體記憶,代表個人信念、身份及觀看世界的方法;文學刺青,則以毛筆代替刺針,把原來刺青的痛楚轉換為身體書寫的文學撫摸。獻身作家及文化人,以肉身體察文字與筆劃的生成,此陌生卻實在的體驗,重新建立人與文字的關係。故此,「墨成肉身」(INKcarnation)除了是跨媒介的藝術形式,亦有「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思想昇華部分。
中國書法緊扣個人學識與修為、治學態度與道德操守,惟進入現代世界,書法脫離實用本質,剩下純藝術的部分。因而,年輕書法家徐沛之以身體作為書寫場域,是書法與作家重修關係的平台,亦是當下讀書人身世的呈現。人物如何鮮活,被拍攝者的神色如何捕捉,全靠攝影師經驗與觸覺。資深攝影師沈嘉豪選擇聚焦範圍較小的古董鏡頭,不但出現如真似夢的攝影畫面,亦似在述說文學以異想虛幻建構真實世界,又踏實書寫眼前現況指向遠方。
開幕講座:「文學刺青:體驗.概念.詮釋」
主持:鄧小樺
嘉賓:蔡仞姿、潘國靈、梁美萍、沈嘉豪、徐沛之、阿三
日期:2015年7月11日下午4時半至6時半
地點:牛棚藝術村1a空間
展覽導賞
日期:7月25日、7月26日、8月8日、8月16日、8月23日
時間:下午1:30-2:00及5:30-6:00(每日兩團)
報名:請把參與導賞日期及時間,連同姓名及電話,電郵至hk.literature.season@gmail.com
名額:每場限15人
策劃:香港文學館
場地伙伴:1a空間
合作攝影師:沈嘉豪
合作書法家:徐沛之
參與作家及文化人:蔡炎培、飲江、董啟章、馬家輝、潘國靈、梁文章、陳冠中、陳慧、游靜、馮美華、蔡仞姿、梅卓燕、周耀輝、黃耀明及梁國雄等33位
關於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一群香港本土作家及學者自2009年開始,倡議設立香港文學館,為文學發展尋找新的空間與機會。其間曾在書展舉辦講座(邀得北京現代文學館李榮勝副館長出席),亦曾召集逾300名作家、學者、巿民聯署登報,呼籲設立香港文學館,引發廣泛討論;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出訴求;及後舉辦多次相關討論會;進行調查;在媒體上持續倡議。2011年,原「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轉化組成「香港文學館工作室」,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2012年,加入新成員,重整架構,隨後成立「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並在富德樓建立「香港文學生活館」,作為邁向文學館整全藍圖之第一步。
網址﹕
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
當家作主二19.09 - 30.10.2015 | 魟魚陳慧而 2014 Pencil and colour pencil on paper 67cm(H) x 50.5cm (L) |
---|---|
WanderingCHAN, Wai Yee 2015 Gouache, acrylic, white glue, pencil, colour pencil and pastel on silk 60.5cm(H) x 63.5cm(L) | Curiosities of lifeCHAN, Wai Yee 2015 Acrylic, pencil and colour pencil on paper 35cm (H) x 41cm (L) set of two |
我把年月都疊起來伍啟豪 2015 Wooden blocks Size varied | Unknown skyTap Chan 2015 Gif image, tv set, chair Variable |
Crucifixion prototype no.2Ho, Julvian 2015 Charcoal, pencil, pastel on canvas 180cm x 120cm x 90cm | 新生代症候群 (prototype)Papaya Fung 2015 水墨,宣紙, LED 燈箱 50 x 50 cm |
新生代症候群 (prototype)Papaya Fung 2015 水墨,宣紙, LED 燈箱 50 x 50 cm | 新生代症候群 (prototype)Papaya Fung 2015 水墨,宣紙, LED 燈箱 50 x 50 cm |
一念二十四分 - <書>黎振寧 2015 有聲黑白錄像 二十四分鐘 | 風境唐錦婷 2015 銀釘、設色水墨布本 162 x 159 厘米 |
風境唐錦婷 2015 銀釘、設色水墨布本 162 x 159 厘米 | 二人家庭譚家榮 2015 光纖布料 |
二人家庭譚家榮 2015 光纖布料 |
當家作主二
Sep 19, 2015 - Oct 30, 2015
@1a空間
如果我是謝德慶,我會跟自己說:「現在的狀態最好了,別再有創作的念頭出現吧。」
如果我是華特.迪士尼,我會跟自己說:「有時不需要太大的想象力。」
如果我是你,我會跟自己說:「別怕!」
如果我是西爾維雅.普拉斯,我會跟自己說:「我不完美也沒有關係。」
如果我是安妮.弗蘭克,我會跟自己說:「堅持多一會,我就會被釋放,能
夠無所畏懼地仰視天空了。」
如果我是月,我會跟自己說:「只是一秒的距離。」
如果我(不)是生命之源,我會跟自己說:「所有靈都應當連結為一。」
如果我是野田凪,我會跟自己說:「風格要再強烈十倍!作品做得夠好,早死一點也沒所謂。」
如果我是櫻桃小丸子,我會跟自己說:「你的作品啟發了我!」
如果我是葉建源,我會跟自己說:「這展覽令我明白現時的視藝公開試並不能達到評估意義。」
如果我是程展緯,我會跟自己說:「你的創作可否多D野心和再自我D。」
《當家作主 二》
參展藝術家
陳沁昕,陳慧而,馮晞文,何晉暐,黎振寧,伍啟豪,譚家榮,唐錦婷
策展人
張景威,劉鈞妍
開幕酒會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八日(星期五)晚上七時至九時
藝聚龍城-從藝術看當代議題 作品成果展14.11 - 29.11.2015 | 垃圾圍城2015 |
---|---|
水危機2015 | 食物危機2015 |
城市空間2015 | 消費主義2015 |
消費主義2015 |
藝聚龍城-從藝術看當代議題 作品成果展
Nov 14, 2015 - Nov 29, 2015
@1a空間
「藝聚龍城-從藝術看當代議題」由九龍城民政事務處主辦,九龍城區議會贊助,並由1a空間推行。此計劃邀請十四歲以上的學生參加創意工作坊並探討當代議題,及後舉行為期十四日的作品成果展,連結藝術家、中學生和九龍城社區。
在資深視覺藝術科導師楊秀卓的帶領下,中學生一起觀看紀錄片和進行社區考察,慢慢地提高對外圍環境及自我的關注度。透過觀察,討論和反思,學生們也將家中帶來的垃圾轉化為一件件富有創意的藝術品,以藝術回應一個個切身的當代議題。
在連續五個周末的工作坊,我們看到人類賴以為生的三個基本元素已受到驚人破壞。空氣污染、食物安全和水源短缺的問題十分嚴重,富有國家進行過度生產,製造大量垃圾,污染空氣、泥土、河流和地下水,使自然環境變得惡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我們也留意到城市規劃偏向地產發展,市民的生活空間被逐步蠶食,個人居所的擠迫和公共空間的缺乏令中學生有很多體會。此外,我們也發現工作時間長、讀書壓力大的生活形態正在扭曲個人成長和性格發展,令社區的睦鄰關係被漸漸拆毀。難怪有人說:這城市正在衰亡(The city is dying)!
香港最終會怎樣,我們並不知道。但香港是我們的地方,我們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香港的將來如何,全掌握在你我手中。你會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生活,用行動改變世界嗎?